新常態下 “中國制造”擁抱智能制造變革時代
杭州市蕭山區一家光伏企業,偌大的廠房顯得空蕩,幾名工人“悠閑”地操作著數臺智能機床。機床上的機械手卻忙碌不停,重復著抓起電池板放到自動流水線上焊接的動作。這是該家光伏企業“機器換人”半年來每個普通工作日的場景。
“這臺工業機器人有視覺模塊,可自動定位,能精確到0.01毫米,準確度超過人眼。產品碎片率也比人工操作低一半。”機器人生產商康奮威科技(杭州)有限公司董事長任天挺介紹說,“重要的,它愿意做重復枯燥的勞動。”
“一臺機器人的產能相當于過去一個20個人的車間,大大節省了人力成本。”任天挺告訴記者。他坦言,“很多80后、90后新生代工人,也不愿意從事他們認為的‘沒有尊嚴’的枯燥的生產線工作”。
在任天挺看來,在招工難、招工貴的大背景下,作為勞動密集型的光伏行業的“機器換人”序幕剛剛拉開。目前全行業“機器換人”的比例只有20%左右,工業機器人的普及還有3-5年的黃金期。
對于制造業全行業自動化升級帶來的機器人市場前景,任天挺非常樂觀。他介紹說,公司目前正開發服務于物流業的機器人,同時也很關注消防、醫療類機器人的前景。
同在蕭山區的榮盛集團旗下的紡織子公司,也開啟了“機器換人”計劃。公司引進不久的自動化設備產能占公司總產能的40%。與老生產線相比,節省了500多名人工。
這是當前中國制造業開始擁抱智能制造實現轉型升級的一個縮影。近年來,由于需求不振、成本上升,很多原本依賴廉價勞動力的低端制造業企業在苦苦掙扎。向智能制造邁進,向產業鏈高端攀登成了企業做大做強的必由選擇。
除了生產自動化,“互聯網+”風口下的中國制造業,也迎來了互聯網重塑生產價值鏈的機遇。
3月25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加快推進實施“中國制造2025”,實現制造業升級。會議提出,要順應“互聯網+”的發展趨勢,以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為主線,強化工業基礎能力,提高工藝水平和產品質量,推進智能制造、綠色制造。
將于近期正式印發的《中國制造2025》是我國實施制造強國戰略的一個十年行動綱領。這一長期戰略性規劃是著眼于整個國際國內的經濟社會發展、產業變革大趨勢所制定,被譽為中國版的“工業4.0”規劃。
工信部部長苗圩此前表示,完成從制造業大國向強國的轉變,智能制造將是主攻方向。工信部調查顯示,智能制造使目前很多工業企業縮短了研發周期,提高了設計效率,降低了研發成本。在規模以上的工業企業中,生產線上數控裝備比重達30%,近五年年均增長4個百分點。
阿里巴巴天貓大家電負責人印井認為,互聯網蓬勃發展的大背景下,電商平臺的大數據可以起到連接商家與消費者的作用。消費者的消費習慣、喜好,經過大數據分析,將推動生產出更能滿足消費者個性化需求的產品,這就是“C2B”模式。
印井介紹說,天貓大家電本月將推出幾款消費者定制家電。他認為,在傳統的生產模式下,企業不能精準了解用戶需求,容易導致產品積壓。而在互聯網時代,電商平臺的大數據是實時反饋給商家的。所以,“C2B”模式,是按需生產,有助于縮短供應鏈周期。
IDG資本副總裁樓軍認為,“C2B”大數據定制模式是大趨勢,將深刻改變中國制造業。“傳統模式下,生產商通常采用全渠道大面積鋪貨戰略,這會帶來庫存壓力以及上游產業鏈應收賬期的問題。‘C2B’定制模式,可以大幅壓縮庫存。”樓軍說。
樓軍表示,目前一些個性化的定制生產服務,比如3D打印,大眾市場還沒有完全接受。“但定制模式是發展趨勢,有著光明的市場前景。”他說。
近來,家電巨頭格力電器也把智能制造作為戰略發展方向。隨著自動化設備的應用,公司員工總數已從2012年的9萬人減少到目前的7萬人,大大提高了效率,降低了人工成本。同時,與海爾、美的等競爭對手一樣,格力也已宣布進軍智能家居領域。
格力電器副總裁望靖東介紹說,格力中央空調將利用互聯網為用戶提供節能報告,相關參數傳輸回來進行在線體檢,從而及時為用戶提供保養和維修方案。
同時,望靖東還表示,在生產層面,用戶使用情況的大數據會反饋到設計環節,有助于更好的了解、發掘消費者個性化的需求。
對于中國制造業面臨的挑戰,望靖東坦承整個行業面臨創新不足以及創新保護不力的問題。他說:“中國制造業的整體創新能力不夠。同時,國家要大力保護創新,建立公平的競爭環境,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提高制造業的水平。”
中國重汽集團杭州發動機有限公司總經理余建江也有類似擔憂。他認為,未來十年,行業自動化、信息化程度會越來越高,“但在汽車領域,跟國外相比,我們的技術創新還有很大的差距,很多核心技術還沒有掌握。”
工信部原副部長蘇波表示,不掌握關鍵核心技術是中國產業結構的突出問題之一,推動“中國制造2025”核心就是創新、再創新。他介紹說,國家將加快完善制造業創新體系和創新鏈建設,推動跨領域跨行業協同創新,形成一個讓創新創業能夠活力迸發的社會環境。